新闻动态
一战缴获美式山炮40门:华野精准下嘴,国军把命和好货一起交了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47年,华野干了一仗,把国民党7个整师一锅端了,还缴了40门山炮,几乎清一色是美式的,还是一水的精锐装备。
为啥这么巧,全是“好玩意儿”?
7个整编师覆灭,40门山炮落袋——这仗值!
1947年2月,山东战场炸锅了。
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,目标就一个——端掉盘踞在鲁中一线的国民党第46军、第73军、第12军。
三个军,合起来7个步兵师,全在张灵甫、韩浚、廖昂这些国军老将手里头。
纸面上,这仨军兵强马壮,尤其73军,那是老美一手扶起来的美械王牌,武器现代,纪律也硬,战斗力在国民党里能排头号。
可华野不怕这个,陈毅、粟裕调集了17个师,足足五倍兵力,直接围住了莱芜,大雪没停,枪声不断,一场整整打了8天的围歼战开场了。
国军调度跟不上,增援部队在外围被截,内线部队只能靠自己死扛。
第46军困守高地,第73军死死守着莱芜城区,结果一夜之间被撕开三道防线,先崩的是新36师——当年伪军改编的,仗一大就露馅,全师覆灭。
接着,第73军三个师失去火力支撑,被分割包围,一个个掏心掏肺地打,守一个山头少一个营,守一条沟掉一支连,最后几个师的指挥部都跑光了。
战斗结束,敌军5.6万人被全歼或俘虏。
最值钱的,莫过于那40门山炮,不是日式残货,也不是民国拼凑的杂牌炮,是一批货真价实的美援货。
不过,按说这7个整编师加起来,怎么也该有84门山炮,可实际只缴到40门,少了一半。到底这些炮去哪儿了?
炮呢?车马没带来,心思也不在带
第73军,是标准的美械军,照编制每个师该有12门75山炮,三个师一共36门。
可战后清点,带来的就只有18门,整整少了一半。
原因很简单,炮在后头拉不动。
炮这种东西,得靠骡马、卡车运,美援再好,也不送你专属加油站。
山东这地方,冬天冻得铁锤都敲不响,道路破烂成网,国军后勤再差,也得选个带骡子上前线,可他们偏偏没带够。
第46军更惨,这是桂系的老部队,打了多年山地战,轻车熟路,但这回翻山越岭时,干脆就不带炮了。
战后统计,46军也只带了18门,原因一样,拉不动。
再看那支早崩盘的新36师,原本就是伪军改编的,武器杂、素质差,这次倒是把4门满编炮都带来了,但不顶事。
因为那是日式山炮,射程短、火力弱,关键还不兼容华野的炮弹。
缴来这几门,只能留着练练手,真打仗指不上。
真要说锅,锅得让韩浚背,他后来回忆,说当时参谋部判断,华野没重炮、没坦克,守不住城市也拿不下坚固工事,所以炮就不用带太多,打仗靠的不是炮,是机动和心理战。
这话听着有理,但事实是,这场仗里华野连主力都还没全上,就把三个军拆得稀碎。
到最后,国军连怎么输的都没整明白。
炮没带够,子弹用一半,骡马都没调齐,打的却是一场死仗。
有人说,国军是败给了武运,但更像是败给了自己的判断。
怎么全是“好玩意儿”?有的打,有的瞄着抢
莱芜战役打完,华野指挥部一边清点缴获,一边直呼这次赚大了。
不是因为缴的多,而是缴得太“精”了。
40门山炮,清一色的美式75毫米口径,有M1A1,也有更新的M8,都是从老美军火库里直接“掉”下来的,刚卸油漆不久。
这玩意儿什么水平?灵活,射速快,火力猛,适合山地推进,也适合城市攻坚,是真正的步兵老搭档。
可问题也来了,国军三个军,只有一个军是全美械的第73军,剩下两个是桂系,和伪军拼出来的,按理说应该杂七杂八,怎么缴获下来却整齐得出奇?
这事还真不简单,第73军带的不多,带来的全是精货。
每个师只有两门炮,但炮班是专训过的,打得精准,还带全套备件。
这不是小队长拍脑袋决定的,是军长韩浚定的方向——少带点,但得带“能打”的。
韩浚
第46军原本是杂牌,但在抗战后期,守广西期间吃上了美援的红利。
美国在西南设补给线,桂系军也沾光捞了一批75炮,这次虽然拉不全,能带上的,照样挑顺手的。
再说新36师,这个是个异类,虽然满编,全是旧日式山炮,早就过时,这批炮的作用不是打仗,是充数——拿来吓唬人,结果没吓着人,反倒当了俘虏。
这背后有个问题——为什么美械装备,都集中在少数部队手里?这得从国军的“分蛋糕”说起。
嫡系优先,杂牌靠边,这条规矩从抗战结束就写进骨子里了。
第73军是胡宗南系统,是蒋介石亲信,打哪儿都跟中央军走得近,美援不看战绩看关系。
第46军能捞上,靠的是抗战晚期打了几场硬仗,算是给自己“正了名”,真正的一线老杂牌,像新36师,给啥用啥,常常连训练手册都没有。
华野盯上的,就是这种“结构性漏洞”。
不打杂牌,专咬精锐,专打你带着好装备的师团,一仗解决问题,顺手还能把你吃的饭碗,抢来当锅使。
这不是头一次,早在苏中战役,华野就吃过美械部队的亏。
那时候装备差,对方炮一响这边就趴窝,吃过几次“高射炮打蚊子”的亏,粟裕就说:“不能跟他们拼火力,但可以抢他们的火力。”
到了莱芜,这招彻底成型,谁是好部队,谁就挨打,你越精良,我越想吃你。
这场仗打完,华野缴到的不只是炮,还有整套弹药、牵引马匹、照准仪、通信器材,连炮兵地图和目标坐标都没少。
你说巧不巧?这批“好玩意儿”,直接装进了自己的家底。
缴到炮不算赢,会用才算值
华野指挥部干脆,把缴来的40门炮立马拆包分发。
以前手里只有一个炮兵团,全团4个炮连,一门炮一门炮地凑,这回一下子够编三个满编炮兵营的。
按编制,一个炮兵营三个连,每连12门,这回缴的40门,再加上点以前残破修好的,一下子能给各主力纵队配一营,火力直接上了台阶。
过去打仗靠拼刺刀,打阵地靠火箭筒和迫击炮,讲白了就是靠人命,去填火力差距,可这回不一样了。
有了炮,直观的变化,就是进攻节奏不一样了。
以前攻城,得从城墙根慢慢挖战壕推进,顶着机枪火力慢慢靠近。
现在,炮阵地先压一轮,火力覆盖完,步兵顶着炮烟冲进去,干净利落。
到了1948年攻打济南的时候,炮兵营上阵的画面,就是一场现代战斗序曲,75炮打完,步兵推进,敌人防线像纸一样被撕开。
到了淮海战役,这些美式山炮,跟着部队一路打到了徐州外围
火炮口径虽小,精度高、反应快,在平原环境下,正好压制敌军火力点。
很多守军还以为是,美军空投补给,结果仔细一看炮管方向,才知道打自家脸上了。
这批炮不只是战术上的补充,更是装备标准化的起点。
缴来的都是同一型号,美军制式,零件兼容,弹药统一,训练标准不再乱七八糟,以前一个团仨型号,炮手都得背三本教材,现在一本就够。
这种变化最后,成了华野打大城市的底气。
从济南、徐州,一直到后来的上海,炮兵火力成了先头部队开路的绝招,步兵打得顺,火力压得狠,这才是“缴获转化战斗力”的核心。
说到底,这不是哪一仗捡了便宜,而是从战略战术上做了“以战养战”的系统工程。
而国军的那套打法呢?
分家、内耗、嫡系优先,装备是美援给的,结果很多还没开火就当了缴获;士兵是全国征的,结果连带骡子的顺序,都排不出来。
战争最怕的,不是装备差,是方向错,华野咬住的就是这个漏洞。
敌人的精锐,就是我的“超市”;敌人的火炮,就是我的“补给站”。
战场上,没什么绝对公平的规则,但只要知道怎么打、打谁、打完怎么用,打得再难,也能赢下来。
